近些年来,由于心理咨询业务,接触到一些初中、高中的学生突然不上学了。有的在家玩游戏,有的闭门不出,有的要外去打工。问其原因,有的说一上学就头痛,有的说见了老师就感到不舒服,有的说一到学校的大门口就不愿意进去,有的说同学欺负自己,有的说老师处理问题不公平等等。这些说法看起来似乎理由都很充足,其实,这些都是假想,深层的原因不止这些。我总结出了具有共同性的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 学习热情不高
学习本来是人的本能之一,到了一定年龄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这也是一般孩子所向往的,这叫人的遵从性,也叫趋同心理。心理健康的孩子都希望自己与身边的孩子保持一致,可是对于上校学习,其出发点是有区别:有的孩子向往学校好玩的环境,有的孩子想学到令父母高兴的东西。这在学习态度就有了很大的分歧:一个是为了好玩或者害怕孤独而上学,一个是为学到东西让父母高兴而上学。
这个不同的心理动力起初并看不出来,但随着考试成绩的不断拉大,看到同学得到奖赏而自己得不到时,这时就产生微妙的挫败感。这时父母如果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问题不大,但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当挫败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习热情也就渐渐丧失。当到了初中、高中感到影响到了自己的面子时,或者感到对学习无望时,遇到问题不是去克服,而是以辍学的想法来回避问题。
二.学习不得要领
学习好不好,与一个人接受、消化知识的能力强弱有关,即聪明与否。其实,这仅是一个方面,学习有没有方法、懂不懂要领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方面的因素包含着许多东西,例如性格特点、左右脑的区别、父母干涉的技巧、孩子的兴趣点、体质的差异性等。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特点和弱点,一味地强调学习,这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压力令孩子感到不舒服,如果干涉不得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渐渐丧失。
一个人长期做一件没有兴趣的事情必然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当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时,就有可能以此为理由选择辍学。
三.来自父母的压力太大
适当的压力是必须的,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多大,作父母的心里应当有个数。问题是,大部分父母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地加压,加压再加压。这时孩子的心理最复杂,想学又学不好,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办,这些冲突到了青春期后往往全部暴发发出,这也辍学的一个主要成因。
四.因学习备受打击
学习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当以学习成绩论成败之后,学习成绩就成了一种有形的压力。父母要的是成绩,学校要的也是成绩,但由于人的差异性很大,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是必然的现象。这时,对于学习好的孩子来说是种荣耀,而对学习不好的孩子就是一种打击。
有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很难反弹,每一次考试都可能成为一次打击,当打击多了,信心没有了,这时就有可能节外生枝。
五.学习观念不正确
学习观念不正确最突出的表现是学习的价值条件化。每一个人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先天具有的有机体评价过程,比如说,我学习好了有种很舒服的感觉,学习不好就感到很失落。二种是价值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如学习好了父母才高兴,学习不好父母就不高兴。
学习观念如果是建立在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上,那么,这样的孩子会自我激励,属于“无须扬鞭自奋蹄”的那种。如果是建立在条件化的基础上,孩子的学习会以内化了的别人的价值条件为指导。当孩子采用了这一过程看待学习,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
在孩子早期,采用价值条件化是有必要的,但当到了七八岁时,要渐渐地过渡到有机体 的价值评价上来,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孩子的学习动力是不稳定的。到了青春期时,学习上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我不为你学习了”的想法,这时,孩子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也是辍学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与家长们交流!
作者:刘子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