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掌握科学教子方法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7日 点击数:
 

一、智商与情商

智商,智力商数的简称,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人在其符合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判断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能力。相对于情商而言,智商有一定的先天性(即所谓“天分”)。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如自制力(小品,冲动是魔鬼,个人好恶,感情用事,情绪化),意志力、亲和力(此“三力”也可称之为“理性力”)等。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差别,更多的是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有很大的可塑性。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情商是领导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从上述概念的内涵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这些认识。

其一、人的智商中有许多内容一般有着阶段性的特点,有些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或待成人以后通过社会体验才能完全了解具备(如分析力、判断力、思维力、应变力)。此外,人在开智时间上也有差别,有人早,大器早成,如史上的甘罗、周瑜、曹冲,现代中的中科大少年班学生等,有的开智迟,大器晚成,如子牙八十遇文王,一般地讲,女孩的开智早于男孩。因此,教育既要循序渐进,也要兼顾特殊性。

其二、目前初、中等学校(尤其是低年级)对孩子的测试 只能对智商中一部分“力”进行测试,主要是记忆力等,而不是全部,如应变力等就很难测试(司马光打破缸),情商中的许多力也不好测试(测试指标难以设定)。所以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并不一定就代表其智商高(如同体检指标),否则就不能解释“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以及在校学习不咋的,但结业后到社会上后却事业有成这些现象。

其三、智商中的这些“力”有一定的先天性,人与人之间有差别,如三国中的张松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非凡记忆力,因此,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造化弄人)、扬长避短,不可勉强。

其四、情商具有后天性,可以也应该大力培养,使其最高化。从已有的社会实践看,情商非常重要,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智商的某些不足,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可以成才。古人也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红楼梦》就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在孩子情商的培育上下功夫。

其五、事业能否成功,与情商关系很大,一个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一般很难成就什么大事业,如三国中的周瑜,(因为气量小,诸葛亮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就被气死了,还说什么“既生瑜,何生亮”)。但也有例外,如一些学术型研究人员等。

上述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对待孩子学习成绩好差和名次高低的问题。对学习成绩好的,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其是否做到了全面(德智体美劳)发展,有没有不足之处或大的缺陷,如果有(如十个“力”等),如何改进提高;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孩子不能骄傲,使其始终保持在谦虚进取的状态,千万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书呆子(这很关键,这也是有些人学习成绩很好,但后来都没什么建树、作为的重要原因,如历朝历代的许多头名状元,以及中科大少年班的一些学生,非全面发展,盲目骄傲)。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家长也不必垂头丧气,这可能是你的孩子开智比较迟,只要继续努力,到时候就行了(如周傲英、严建文等)。即使智商确实比较差的,如果能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照样可以成人成才,有前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是社会需要)。

二、技能教育

1、体育,健康体魄

2、美育,艺术修养

此两项,现在的家庭都很重视,这里就不多讲,只讲两条,就是一不能太勉强,二不能过,“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3、劳动,(动手能力)

其一、要高度重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由于孩子少(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和经济日渐富裕,一般家庭对孩子都很疼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家庭却把疼爱变成了溺爱,表现为一是以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学习为由,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也一律由家长代劳(如吃鸡蛋不会剥壳的故事),并由此产生了中国式“陪读”的现象,二是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物质上无节制地满足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这种溺爱式的养育不仅丧失了人类繁衍发展应有的理性,也悖于自然动物界的繁衍规律(如老鸡带小鸡,狮虎对幼崽的训练等),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使后代缺乏自立意识、生存能力退化,成立了终生都要依赖父母的“啃老”一族,更不要谈什么成人成才了(马棚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风雨过后见彩虹)。因此,做父母长辈的必须充分认识到溺爱的危害性,不能将爱停留在“动物性”上,不能因爱而丧失应有的理性、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决不能仅让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如此只能使子孙退化。

其二、要重视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前者从事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创造理论成果,后者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创造社会财富。因此,就其重要性而言,两者是同等的。

但在我国,由于传统中“重文史,轻理工”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甚至将技术、技能视为“淫技奇巧”而予以鄙视。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育体制的设置和人们的取向,都偏重于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以至于近年来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的同时,许多企业、行业都面临着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窘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最近,国家作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重大决定,就是将两型人才分开招考,分开培养,并将力度向后者倾斜。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改革,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期待。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两型人才需求量的不同(前者少,后者多),决定了大多数学生必须选择后者,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是只要你有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掌握一技之长并不困难,比成为前者要容易的多。且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并以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一样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一样可以生活得很滋润,甚至其中一些大器晚成者还很有可能涉及前者,成为两型人才。

三是即使是前者,由于现代科学的日益发展,也必须掌握一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必须要有的有关技术、技能,否则所谓的研究也将因无法进行而致一事无成。

四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量和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家必须从现在开始,高度重视并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国民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广大家长和学生应与时俱进地提高认识,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特长来理性选择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此,一则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则人尽其才,使自身的价值充分展现。

三、德育

德即道德,道德就是调整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起着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法律的基础。

德育教育就是要求人的品行举止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它的践行依赖于人们内心的需要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法律则依赖于国家强制力)。

1.道德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德育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古今中外的共识。唐朝大学者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平常所说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等,都是将德育放在第一位,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二位。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世俗功利的影响,总有一些人把这个位置搞颠倒了,甚至只讲才,不讲道德,导致了人世间种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各类丑恶现象的发生和出现。因此,有必要经常不断地正本清源,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之。

其一、一个有良好道德教养的人,其德可以弥补其生理和智慧方面的某些缺陷及不足。社会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德不孤,必有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勤能补拙”等等。这也就是说,只要有德,“才”差一点也无关紧要,仍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照样受人尊敬,体面生活。

其二、智慧却显然不能对道德有所弥补。一个有智慧和才干的人,如果缺德则可能对他人和社会甚至国家造成危害,最后导致身败名裂,如大汉奸汪精卫等。因此,缺什么都不能缺德。

其三、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行其道,必至其身。古人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起来报”、“多行不义必自毙”、“作善降祥,作恶降殃”、“积德子孙昌”等等,这些都有力说明了道德建设的“为我”性。每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不仅泽施他人和社会,也惠及自身,反之,必定祸及自身。如,对“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在使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同时,也使自己受益;对交通规则的遵守,不仅保障他人的安全,也使自己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必定会使下一代仿效传承等等。若反其道行之,其后果可以想象。

由此可见,对人们道德教养的培育,不仅是为了他人、集体、社会,也是为人自身。因此,德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让人明理,明人伦之理,人世之理。只有明了这些理,知道那些事应做能做,那些事不应做不能做,若做了不应做不能做的事,将来必对自己不利。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即人之为人。

2、德育必须从儿时(欲心未动,良心未丧)抓起,甚至更早(胎教)。要使我们的下一代在儿时就有先入为主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知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文明礼貌,什么是愚昧粗鲁,形成责任心、仁爱心、同情心、羞耻心(四“心”合称良心),以及孝悌为立身之本,忠信为作事之本,礼仪为化俗之本,廉耻为强善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清慎为守官之本和中华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样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亦即古人所言“明理”,明人伦之理,明人世之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理以增强免疫力),让这些正确的“心”、“观”、“理”成为孩子心头的岗哨,监视着自己别做出违法缺德和上当受骗以及一些蠢事来(屡见报端的大学生受骗案,上海大学生的踩踏事件等)。

3、德育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大,因此也是下一代德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古人讲,养不教,父之过,一代丑媳妇,三代丑子孙。决不能将德的教育责任推给他人或学校、社会。为了教好孩子,父母长辈要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进德修业,“以忠厚存心,以方正用事,以廉介为洁,以奔竟为耻”。树立起一个好家风,以做到言传身教,使子孙后代向上向善,自强自立,走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学校,既要传授知识,更要立德树人,让学生明理,识古今,达事变,知荣耻,以消灾避害。教材一定要体现德育教育,教师一定要做到为人师表,让每堂课都做到既讲授知识,又传授美德。

社会,营造氛围,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让遵守道德规范的好人有好报(安徽好人馆),让做坏事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以此来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劝导力。

唯有以上三者共同发力,并持之以恒,德育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抓好。

通过对以上这些概念的阐释,不难得到以下这些认识。

其一、带有先天性差别的智商,并不是孩子是否成人成才,一生是否幸福的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因为即使智商差一点(只要不是痴呆),如果情商好、品行好,照样可以成人成才,并一生幸福,而这两者完全是可以在后天养成。因此,家长们更应关注的是孩子的情商和品行,切不可只在意孩子的智商(学习成绩)而误了孩子的前程。

其二、既然人的禀赋有先天差异,所以对孩子应因材施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顾差异把孩子当成全才、天才(像胡适这样的人,世上太少)来培养,霸王硬上弓,只能是事倍而功半。

其三、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过度,过度就是溺爱。溺爱使孩子缺乏自强自立能力,因此,溺爱是没有理性和智慧的表现,其结果只能使后代退化,一代不如一代。

其四、要想使孩子真正有出息,家庭教育十分关键。因此,作为家长要谨言慎行,要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示范来影响和引导孩子,使孩子从小就能明理、立志、走正道。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对什么是正确的育人理念已经比较清楚了,理念正确以后,方法(科学教子方法)就不是难事,就呼之欲出了,因为理念决定方法。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因为方法是具体的,会因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不同而不同,决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同一方法(孟母育子三易其所、列宁闹市读书)。因此,还有一个理念和实际结合的问题需要大家去解决。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去做,灿烂的正确育人理念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科学教子方法之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千千万万个子女教育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理性则社会理性。如果我们所有的家庭、家长都来进德修业,并以足够多的理性来培养和教育子孙后代的话,子孙后代必定德才兼备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必定公正自由法治平等,国家必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作者: 来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 廊坊市人民政府网 河北文明网 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文安县人民政府主办 文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冀公网安备 13102602000311号      冀ICP备12007192号  
网站标识码:1310260009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6-5226053 邮箱:wenanxinxib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