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尊重的家教,正在制造无数的心理患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22日 点击数:
 

01 被打的孩子

前几天热搜上有这样一条新闻——“韩国政府收回父母的惩戒权”。

这时大家就问:“原来政府还赋予父母打孩子的权力吗?”             

这条躺在热搜里平淡无奇的新闻背后,是几万名惨遭虐待的韩国儿童。

2001年至2017年期间,韩国关于虐待儿童的报告增加了至少10倍,达到22386例,其中77%的施虐者是儿童的父母。

推动了此次法案修改的,是其中一件惊动全国的虐童事件。

去年6月,韩国警方逮捕了一名40岁的妇女,指控她将男朋友的儿子锁进了行李箱长达7小时,最终导致男童窒息身亡。

该妇女坦白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他很调皮”。

然而体罚致死的事件,并非偶然:

去年,一名37岁的女子将4岁的亲生女儿体罚致死。

警方赶到现场时,发现女孩裸死在冰冷的浴室里。

女孩母亲用搅拌机多次击打女童头部后,把她摔到浴室地板上,造成头部二次创伤。4小时后,女孩死亡。然而这桩惨剧的导火索仅仅是——女孩尿床。

在韩国,学校也拥有对学生的惩戒权,但因一名学生录制并上传了老师用木剑暴打学生身体的视频,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热议,推动了法律修改完善,老师的惩戒权也在2010年被取消。    

受害人的臀部特写被收集进行展出,触目惊心

随着更多的暴行被陆续曝光,韩国政府和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02 父母可以打孩子吗?

1960年,韩国修订民法,赋予父母“符合社会习俗”程度的惩戒权,一开始是为了帮助父母进行家教,但却被误以为,这是国家对棍棒教育的肯定。

一开始老师和长辈们只是打手,后来发展到打屁股、打头……

慢慢地,家长对体罚孩子的行为逐渐麻木,甚至孩子也对被虐待这件事习以为常。

体罚的愈演愈烈,有一层原因是:没有社会方面的干预。

不少网友反映,从韩剧(包括偶像剧)里头可以感受到韩国人的暴力倾向——不仅父母打孩子,长辈打晚辈等也是很常见的,并且打的部位通常是头部。

这也能反映出,打骂行为在韩国是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

因而,这次法例修改虽然是对儿童保护事业的进一步推动,却受到了不少家长(特别是中老年人)强烈的反对。

在去年一项针对1000人的调查里,近80%的人赞成“体罚有存在的必要”。

韩国有不少父母不仅认为孩子太任性,不打不会听,更觉得子女是个人财产,怎么管教父母说了算。

在一个韩国的街头访问里,有中年受访者认为体罚虽然不文明,但是可以理解的。

一位阿姨表示孩子经常在外玩耍,多次忘记时间回家,前几次可能会语言警告,但之后觉得口头警告没有威慑力,只能动木棒。

“有时候并不是因为知道错了所以不做,而是被打痛了,才觉得自己不应该做。”

不过年轻人们认为,体罚就像是霸凌,不仅不能让他们改错,更会让他们与父母产生隔阂。

“我不认为(体罚)对我有任何帮助”

“我会觉得难以亲近我的父母”

国内也有不少人反对这个法案。

在新浪,许多博主发起“父母可以打孩子吗?”的投票,由“全球博物馆”和“每日经济新闻”发起的投票中,接近40%的人认为“可以”。

03 为什么棍棒教育没有用?

前面虐待孩子的案例,属于极端惩罚;

而大多数父母,采用的是普通惩罚。

这些父母大多是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还要处理各种琐碎家务,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耐心和精力给到孩子。

对他们来说,惩戒,是快速结束孩子问题的有效手段。

如果家长只在教不动的情况下才动粗,可以吗?

答案是否定的。

结束问题,并不代表解决问题。

临床心理学博士罗拉·马肯姆认为,当孩子做错事或者有负面情绪时,家长使用体罚,对孩子的个人成长非但没用,甚至有相反效果,原因如下:

1)体罚会让孩子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人

因为体罚会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被惩罚”这个痛苦的情绪结果上;

而不是他们做了错事,会导致坏的事实结果上。

例如小孩子打伤了同学,被父母惩罚了,他就只会觉得自己很痛,不会考虑到被他打的小孩子的痛苦。

这样一来,之后在做错事时,孩子想的都是如何逃避、说谎,减少被惩罚,而不会考虑错事行为本身有什么问题。

2)体罚不但无法制止错事,更会让孩子重蹈覆辙

很多孩子其实本质并不坏,只是偶尔做了“坏事”。

但过度惩罚就像在告诉他们:你是坏人。

孩子如果经常收到这样的暗示,就会无意识中内化这个观点,认同父母——我是个坏人。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要警惕“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相信自己是坏人,为了让自己行为和认知达到一致性,就会去做更多的坏事。

让父母头疼不已的“孩子王”,往往就是越挨打,越破坏。

3)体罚压抑孩子情绪,还会助长暴力

当孩子受到体罚时,他们看到的是,父母可以随便使用暴力,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当的手段,长大后更倾向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也容易进入充满暴力的关系,重复体验“挨打”,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感觉是熟悉的、正当的。

在《新警察故事》中,吴彦祖饰演的阿祖生在警察世家,但从小到大被父亲拳打脚踢,让他对警察的仇恨逐渐累积。

后来他找了几个同伙一起开启了杀警游戏,大闹香港警察局,导致死伤无数。

最后他也为了不被他爸带队的警察抓住,选择了自杀。

尽管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高压教育的结果,的确多半注定两败俱伤。

除此外,暴力会滋生或放大孩子的恐惧,为了逃避恐惧,可能会引发幻想、噩梦、分裂、神游等情况。

04 别用惩罚“保护”孩子

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家长在“保护”孩子免受“社会的毒打”。

这里的保护,不是真的保护,而是一种阻挡。

体罚,是在变相地包庇,阻挡了孩子去真正承担做错事的结果。

如果家长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懂得放手,让他们“一人做事一人当”。

李松蔚老师分享过一个例子:

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太磨蹭,妈妈想他快点做完,她可能会说:“照你这样的速度,晚上10点也做不完,你是不是不想睡觉了?!”

孩子会感到害怕,并不是因为做不完作业,而是害怕被妈妈打骂。

所以一旦家长疏于管教,孩子就立马变回不愿意写作业的状态,因为他们觉得这是父母的事。

但如果妈妈换个说话方式:“你要注意点写作业的速度,做到10点就不要做了,准点去睡觉。”

孩子可能第一次觉得很爽,居然不用做作业了。

但第二天回到学校,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这时孩子就会意识到,不好好做作业的后果原来是这样的。

为了不想被批评、嘲笑,他会自觉调整作业的速度。

很多孩子觉得没做完作业无所谓,并不是对老师的批评免疫了,而是他们觉得没做好作业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

只有让孩子知道做错事的结果,是自己需要承担的,他们才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的事”与“自己的事”的区别与界限,这样一来他们才会做出判断和行为调整。

这样需要一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父母做到两点:相信,以及尊重。

05 尊重,是最重要的家教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越大越难养,随着自我意识的崛起,父母说要去东,他们偏偏往西,真令人头疼。

父母也并不是想打骂管教,只是不敢放任孩子出差错。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手段不是惩罚,也不是奖励,而是相信与尊重。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其本质都是“纵向关系”的产物——你在低位仰视,我在高位俯视,我比你优越,所以我能够在你听话的时候表扬你,在你不听话不好的时候惩罚你。

这种纵向关系是具有压迫性和剥削性,会阉割孩子自我的独立性。

很多孩子闹,不为别的,只是希望得到关注,发言也受到尊重。

那如果不使用奖惩,又该如何矫正孩子的行为呢?

阿德勒的回答是:像两个平等的人那样,互相尊重。

你得要先相信孩子正在长大,拥有一个基本健全的人格。

尊重的视角是平视的。

我们拥有比孩子更强的生存能力,而孩子成长则需要依靠我们的引导。

帮助他们认清情绪、用更好的方式表达情绪和诉求,

辅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更健全、更成熟的人。

不是:“你怎么能这么干事儿呢?”

而是:“这件事,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当孩子感受不是大人在管教控制他,而是来援助他的时候,他才会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是受到尊重的。

他才不会通过说傻话、做傻事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才会放下对抗的态度,聆听和思考长辈的话语。

如此,你们便不必通过打骂孩子来“解决问题”,而是变对抗为合作,跟孩子一同合力解决眼前的问题。

平视孩子、尊重孩子对于很多长辈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本身就在阶级森严的成长环境中,难以一下子改变观念。

不过长辈做出一点点改变,孩子们都是能感受到的。请相信这一点。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父母和孩子共同修炼的课题,双方都要各自成长。


作者: 来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 廊坊市人民政府网 河北文明网 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文安县人民政府主办 文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冀公网安备 13102602000311号      冀ICP备12007192号  
网站标识码:1310260009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6-5226053 邮箱:wenanxinxib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