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轻易奖励孩子?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1日 点击数:
 

1971年的这项实验早就揭露了一切

进入暑假,最让家长们头疼的,恐怕非孩子的学习问题莫属:

暑假作业能否按时完成?

暑假要不要给孩子报补习班?

开学之后孩子能否跟上学习进度?

……

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很多家长都会使用一些“奖惩机制”去推孩子一把。

这些“奖惩机制”是否能够达到目的,我们暂且不做评论。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喜欢安静的老人,独自住在森林附近。

突然有一天,一群吵闹的孩子来到了这里,整日在他门前打闹。

为了赶走这些“熊孩子”,老人心生一计。

他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说自己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且承诺他们:每来一次,我就会给你们每人一块钱。

但过了几天,老人把给一块变成了给五毛。又过了几天,老人连五毛都不给了。

后来这群孩子因为拿不到奖励,渐渐地不再出现了。

老人就这样,如愿以偿地赶走了所有孩子。

这则寓言,其实蕴含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心理学效应——“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在1971年做过一项实验。

他把被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做一些趣味试题。

第一阶段,没有任何奖励,两组人完全凭兴趣答题。

第二阶段,给第一组成员奖励,答对一道题,奖励一美元;但第二组依然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他宣布“休息时间到了”。

结果,在休息时间里,第一组成员大多数停下了答题,而第二组成员却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解题。

透过“德西效应”,我们不难发现:

有时外部激励不但无法起到强化作用,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削弱人们对事物所持有的好奇与兴趣。

将它套用在孩子的学习与玩耍当中,同样也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德西效应”。

孩子们在学习和玩耍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天然的乐趣。

他们本来在为自己而学,结果你去管教他们,对他们进行奖励或惩罚,破坏了他们享受人生的自主性。

让他们产生了“我是在为父母而玩、为父母而学、为父母而活着”的压迫心理。

2

而为什么老人和达西,可以通过奖惩,来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和乐趣呢?

这背后,是更深层的“动机问题”。

这里我想先说,奖励也不是说完全不行。

其关键主要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适量的奖惩。

如果你面对的孩子,是一个畏缩不前的孩子。

那么适当的奖励,的确能够给他带来积极的引导,帮他走出这种状态。

此时,奖励对他而言,是一股助推的外力,而不是他主要的动力。

只有这时,奖励才能达成一种正向、积极的效果。

而为什么其他大多数的奖励,经常失效?

因为很多家长容易在奖惩的过程中,犯这2个错误:

1、情绪完全被孩子的成绩带跑

2、把孩子的成绩与物质奖惩挂钩

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

要想从根源上规避这种错误,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非常简单的心理学理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通俗地说,内部动机是指做某件事是出于自发性的热爱,而外部动机是指为了获取从事这件事的好处。

由内部动机发起的事项,往往比由外部动机发起的事项更加稳定、更加持久。

为自己而学习和玩耍的人,可以说他是有一种内部动机在驱使他去做这样的事。

而寓言中的老人和生活中的家长,则对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做出了破坏。

于是,当孩子们为老人或家长而学习的时候,那么他就会被一种外部动机所诱导,慢慢地失去初衷与本心。

中国人很在意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所以会想方设法地在孩子们的学习中“刷存在”,常常借助外力去诱导孩子,试图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比如,作业做完了,奖励玩一段时间的游戏或者奖励看一段时间的电视;考试考好了,奖励一顿大餐或者奖励一件奖品。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其实却并不可取。

很多中国孩子,都觉得自己之所以坚持学习,是因为要为父母而学。

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更找不到学习的热情。

这时候,他们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显然已经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家长对他们施加的学习压力,侵占了他们本应自发性产生的学习动力。

就好比,如果你一直被别人推着、敦促着去一做一件事,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丧失去做这件事的自觉性。

所以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生通过了高考之后,就对学习提不起劲了。

3

那该怎么缓解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让孩子为自己而活。

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往往能够拥有两种基本的感觉:

一种是自主感,一种是控制感。

自主感,就是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人生我说的算。

控制感,就是我人生中各种重大命题,都基本处于一个我可以掌控的状态当中。即便偶尔会遇到各种无常、各种失控,也仍处于一个自己可控的范畴内。

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感觉,孩子才能完全地拥有自我,拥有一种充实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而家长对孩子所进行的奖惩、施压,其实就是一种带有侵略性的外部动机。

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对自己人生的自主感和控制感。

正因如此,所以我们要克制自己、要舍得放手,不要对孩子处处制肘,不要破坏他们的内部动机,要让他们为自己而活。

为了让孩子真正地“为自己而活(学习或玩耍)”,身为家长,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3点:

1、不要对孩子步步紧逼,不要总围着孩子打转,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要多为自己培养兴趣爱好,分散自己对孩子的注意力与控制力。

2、多问孩子要什么,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而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3、要帮孩子逐步树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心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安身立命的重要性。

只有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向内探索,才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让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孩子未来的一生很长,面对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难免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所以家长担心孩子的身体成长、心理健康、学习情况,进而形成焦虑,不知不觉地“逼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为家长,我们要意识到,真正要做的不是为孩子去打天下,而是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自己闯出一片天。

惟其如此,他们才会自发地从生活中获得快乐,达成享受人生的终极目的。

而我们,则可以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成为他们的后盾,为他们织牢防范风险的安全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天高海阔,自由飞翔。

意外险,为孩子的安全风险兜底;

医疗和重疾险,给孩子一个不惧疾病侵袭的底气;

教育年金保险,给孩子的教育支出一个确定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让孩子为自己而活,

让我们一起,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作者: 来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 廊坊市人民政府网 河北文明网 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文安县人民政府主办 文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冀公网安备 13102602000311号      冀ICP备12007192号  
网站标识码:1310260009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6-5226053 邮箱:wenanxinxiban@126.com